三国志并不是群英的胜利,其实是三个独裁者的独舞。
关系
三国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生产力,主要是农耕。
这也是为什么魏国最强大。但是吴国也不差。三国里面最差的应该是蜀国。
魏国多平原,很容易耕种,所以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也养得起。
吴国很少打进攻战,主要是防御战,很多水利的发展也不错,不过那个时候刚刚传播火器到中国,性能也很差,比如填充时间长,后坐力大,甚至会打伤自己和爆炸。而且非常笨重。吴国虽然有科技树,但是没有勇气去点亮,最后不得不选择冷兵器。
蜀国多山地,又是学习的中原的耕种之法,只能搞梯田,效率低亏了一个层级。
刘备蜀王
刘备在我看来,用人方面不如曹操,气度方面也不如曹操。首先就是赵云的重用,刘备的心理依然认为马超比赵云更加优秀,实际上单单论领兵打仗和个人武艺,毫无疑问,赵云的能力远远胜过其他四位。
而且赵云专门吃硬骨头,这一点使得他的临危能力远远高出其他四位,死亡概率也非常高。赵云将军能活下来,完全是能力外加MAX的个人运气
曹操军中的典韦许褚如果有赵云这般运气,也许就不会死了。
再说气度,刘备入蜀,占有益州,杀了刘璋。后来又赐死刘封,虽然这和刘封和刘璋的个人为人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里也提现了刘备的气度不如其他两位(孙权,曹操)。
再说蜀国利益小集团,刘备虽然在初期重用了诸葛亮这样的外姓,但是在重大问题和利益上还是向着自己的兄弟关羽和张飞的。成也桃园结义,败也桃园结义。
不是关羽能力不行,其实就是因为关羽能力太行了,总是派这样的猛将去做一些非常难的挑战,早晚是得吃大亏的。兵法并非白瞎,武将能力个人再强,也要考虑形式。不是每次都可以过五关斩六将。
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所以被东吴吕蒙偷了城也是没有办法的。
关羽败走麦城不是关羽的错,是刘备的错,只给了关羽少量的兵,并不足够多点防守,这种情况下,由于关羽没有预料到偷袭,所以合理的分配兵力去了樊城,如果关羽人强马壮会这样吗,肯定不会。武将中关羽的能力绝对的出列拔萃的。这样的武将在蜀国都分不到什么兵,可见蜀国家底薄,再就是拱卫大殿使用的兵力稍微多了点。为了避免“本能寺之变”。
蜀国起步最晚,步步兵行险招,如果不是还有几个靠得住的人才,张松诸葛亮这样的,蜀国真的没什么看头。
兵力的不足也说明了一点,当时的蜀国很穷,吸引不到优秀人才。然后恶性循环。
魏延算是一个半半的人才,刘备一次也没有让他出兵立功,主要就是在汉中守护。这个主要还是担心魏延这种人才带兵投敌,直到刘备死后,才有机会和诸葛亮多次北伐。但是由于长期边缘化,魏延的冒进之言又得不到诸葛亮的录用。最后蜀国悲剧和刘备的人才政策和气度不无关系。
孙权吴王
孙权强刘备太多,甚至都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这个在过去,君王这样做,对你的认可几乎就是顶级的。
刘备阵营中都是这样的,喜欢在言语上占利,这个是要在现实中吃大亏的。说自己的女儿是老虎的女儿,孙权的儿子是狗的儿子。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一张嘴多么重要。
孙权是我见过的话最少的主帅,但是也很有魄力。
曹操当时送投降书让孙权投降,这就和地方和中央掐架一样,能力不是一个级别的,孙权撑死了也就3万人,刘备更穷大概1万人还不够数。
曹操对外说的是80万,号称百万,其实曹操算个底掉也就20万,赤壁之战动用了一半,有10万左右。
这也就是一个4万多打败10万的故事,是有可能的,毕竟青州兵不习水性,曹操也没有经验,没有考虑这一点。
孙权能不被唬住,怒砍桌角。确实非一般人,这是要作死的节奏。
孙权靠江东,其实是很富饶的,不过很少主战,也是在和曹操翻脸之后,才开始兴兵防御和进攻的。这一条(赤壁之战)打出了孙权的底气。
孙权对吴国太是很听话的,孝顺父母的人一般都不差,本来要杀刘备也没杀,还送掉了妹妹孙尚香。这个做人的基本气度。
一个是为王的独断的愿意承担责任的霸气,一个是愿意知恩图报的人臣之念。
再说甘宁甘兴霸,本来是个混混,当时的外面的名声估计和许褚一样,就是个力气很大的人。是个流氓。最后平齐张辽之威名。我们知道张辽能和吕布并肩作战并负责战役指挥和战斗,战斗能力是获得三国第一人吕布的认可和授权的。
这样的罪犯一样的人,从刘表手中跑出来,被孙权重用,可见孙权本身也具备曹操一样的用人不用其德用其能的大智慧。
这样的事情,换大耳贼刘备一定没招。说不定由于背景和口碑不好被关羽一刀砍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曹操魏丞相魏王
曹操是三国功劳最大,人生最传奇的人。没有之一。
他的气度从最开始的“宁可我付天下人休叫天下人付我”到最后以黎民百姓的生活,全国的统一为目标的伟大人物。
他贪吗,贪!他不贪财,能把三国唯一的赤兔马送给敌人俘虏的,能多次招降关羽,杀了自己忠心的几员大将(过五关斩六将)。
那个时代,美女都不算什么,金钱也没啥,宝马才是天下第一财物。武器都是冷兵器,大家都差不多,武将唯一的差别就在威名和坐骑上了。
张辽是曹操死敌吕布的亲信,得到重用。夏侯家的几员大将在战斗后期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大的功绩。是因为曹操给与了后进的将军更多的表现机会。
甚至在杀吕布的时候,曹操还非常难过。
曹操想出了千古奇招“挟天子以令诸侯”难道其他的谋士没有给他们的主公提供这样的建议吗?而且毛玠只是一个普通的文臣,如果曹操本身就想过很多次,只是没有这么鲜明的说出来而已。
这一招等于压上了自己的性命,夏侯家的性命,自己父辈的全部过去为汉氏的做的贡献一瞬间化为泡影。为了一个极人臣,一统天下的大梦。所以我们看到曹操几乎对人才来者不拒,很多东吴和蜀国的官员如果不是有特殊原因都愿意和曹操并肩作战。
因为这个主公不计前嫌,不论道德,以能力提拔。只要不背叛自己,几乎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舞台。
这个在蜀国有桃园三结义的小圈子的几乎不可能。除非你有张松之智,又有不抢第一的贤德。
吴国周瑜和张昭也是一样,老一辈的文武还未过气,很难把陆逊这样的天才提拔上来。如果当时不是刘备发难,陆逊连兵权都拿不到,即使最后成了股肱之臣,依然没有获得魏国的军政大权。
反而我们看魏国的司马懿,这样的一个被提防的智谋人士,曹操的做法也仅仅是废除权利,让其回家。不然后期几次北伐,搞不好一个不小心就被诸葛亮给得逞了。司马懿作为魏国最大的外姓家族,给与了三公的超然地位。一方面是他自己有能力争取到的,一方面就是曹操给与的绝对的信任。所以司马懿这等大能在曹操生前从未想过叛乱。后期也是被逼无奈,死而向生推翻了曹魏的统治。
曹操这个人的气度还表现在处理对外事务上,在和东吴打了一个赤壁之后,几乎没有再怎么南下,对于蜀国也只是防御为主。他都是在等一个契机,孙权早晚得投降,蜀国更不用说。这两者只要断一家,另外一家早晚投降。
所以曹魏晋国后期主要把精力放在北方攻打比较容易的俄罗斯和越南老挝这些地方。效果显著,第一个是这些地方土地不必蜀国差,反抗力量又小,很多归顺曹魏的大才都需要封地表彰,曹操在赏赐上从来不手软。
反正给你的土地都是我曹魏的土地,你这种人才给我看着我还放心,放心给私地。人有产则用命。所以越往后打,曹操的人才越多,东吴和蜀国的人才越少,此盛彼衰。
超乎想象